图书介绍
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2025|PDF|Epub|txt|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
- 丁大尉著 著
- 出版社: 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
- ISBN:9787520308595
- 出版时间:2017
- 标注页数:180页
- 文件大小:23MB
- 文件页数:192页
- 主题词:互联网络-影响-科学技术-文化交流-研究
PDF下载
下载说明
网络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
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。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。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,简称FDM(免费,没有广告,支持多平台)。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。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。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。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。不推荐使用!后期资源热门了。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!
(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,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)
注意: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: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
图书目录
第一章 作为一个学术议题的“当代科学交流体系”1
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化1
一 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新变化与新问题1
二 本议题的研究意义3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域5
一 国外研究现状5
二 国内研究现状13
第三节 几种研究视角及理论的评析16
一 图书情报学研究(信息组织和管理的视角)16
二 传播学研究(信息流动和再现的视角)18
三 STS研究(信息的多维度跨学科研究视角)20
第二章 网络环境与当代科学交流体系:内涵、特征与功能演变23
第一节 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当代科学交流体系23
一 网络通信技术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化23
二 科学研究中的网络通信技术群25
三 在线数据库的功能及特征分析29
第二节 “科学交流体系”的历史源头回溯34
一 科学交流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34
二 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交流体系及其功能38
第三节 STS视域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构建及其主要特征41
一 STS视域下的科学交流体系的构建42
二 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主要特征评析45
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交流体系的演化路径49
第一节 网络技术构建了知识存取的新方式49
一 基于网络的知识出版新模式的涌现50
二 基于网络的模块化与知识网格的新构造53
三 基于网络的知识存取方式的新格局56
第二节 网络技术打造了学术评价的新机制60
一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质量控制60
二 知识内容评价体系与方法的技术化63
三 新技术环境下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测67
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及其影响70
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70
一 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当代科学共同体:概念透视70
二 网络技术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的重构及其表现73
三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对于科学界的影响76
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批判反思79
一 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哲学反思79
二 当代科学共同体重构的哲学批判83
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知识资源的“数字鸿沟”现象及其批判87
第一节 在线知识资源库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88
一 ICT:理解科学家新技能的关键要素88
二 在线知识资源库在学术交流中主体地位的构建析因90
三 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学术资源配置:平等还是分化?94
第二节 科学交流领域中商业力量的介入及影响98
一 “门槛费”与当代科学交流中的新壁垒98
二 反抗且依赖——以Elsevier的涨价风波为例101
三 科学信息的保密行为与商业垄断辨析105
第六章 开放获取模式的发展与知识资源的反垄断历程111
第一节 “开放获取”知识共享机制:历史、内涵与可能性111
一 “自由科学运动”与开放获取新理念111
二 开放获取的内涵及其认识维度114
三 开放获取实施的现实可能性117
第二节 开放获取知识共享策略的运行机制及相关问题120
一 开放获取对于商业数据库的反抗120
二 开放获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122
第七章 开放获取知识共享模式的案例研究127
第一节 开放预印本与知识协同创作模式:以arXiv为例127
一 arXiv知识协同创作模式的内涵与功能128
二 arXiv知识共享机制的STS分析131
三 arXiv知识共享机制的影响及启示135
第二节 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实施历程及其影响137
一 NIH强制性“开放获取”政策的实现历程138
二 STS视角下多元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139
三 利益博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遗留问题142
四 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的实质及启示144
第八章 科学知识“公有性”规范的当代意涵147
第一节 重回默顿的公有性规范:作为“公共产品”的科学知识147
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“开放性”要求与“公有性”规范的比较维度151
第三节 开放获取:未来学术交流的必然趋势?154
第九章 结语160
参考文献162